平均律 维基
Advertisement

哲學m:w:philosophy)是從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轉變而來,意思為「热愛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1] 从西方學術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哲學的定義[ | ]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東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m:w:zh:理性的重建。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有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m:w:zh:命題m:w:zh: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2]

雖然哲學源自西方的傳統,但許多文明在歷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論題。[3]東亞南亞的哲學被稱之為東方哲學,而北非中東則因為其和歐洲密切的互動,因此常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一部份。

後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

哲学所涉及的研究范畴是其它学科的总和,它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

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范畴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哲學有別於其他方法去承述問題的方法是藉由其有批判性的、一般有條理的方法與其依賴著有理性的辯論。

哲學的歷史[ | ]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现象。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儒家老子道家墨子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來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學的基礎[ | ]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的意義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理論基礎。同樣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上學事實之間的關係。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多數的哲學家不是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他在形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卻無法說服我們。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他們的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

哲學與科學的關係[ | ]

從西方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係。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也只是解釋了科學,並不是可以指導科學。哲學是人類瞭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也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 哲學並不關注各門學科中實例、概念或定理的具體內容,

它所關注的,是這些具體科學的“基本常識”,或是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的概念、準則、定律等。這包括:

  • 促使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 它們在哪些範圍上有效?
  • 它們的权威是由什麼來得到保證?
  • 它們是否已經是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的足夠的基本前提?
  • 它們對人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哲学的价值[ | ]

在拓展心灵方面的价值[ | ]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认知,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内涵和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破除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寻求问题本身,已在发展和进化,追寻和符合自然地法则,实现人的存在价值和各种人的实在外延。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一般规律的总结,可以使学习者在解决客观问题时有更完善的方法。

在探索信仰方面的价值[ | ]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关于理想世界的思考价值[ | ]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的目的不是引导人们走向一种积极的看法,而是在更深和更广的层面认识客体所面对的事物,从而使认知者对自身行为产生更清醒的思考。

哲学还是人对自我定位的一种工具。

哲學最終的目的在於「善的智慧」,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並沒有任何一種明確固定的方式,重要的是在任何一種方式中都需要存在著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智慧的精神,而這也是人類追求知識的根本精神。所以,在任何學科的領域中,如果只單純的研究事物的知識本質而遠離了人類的根本精神,那麼這樣艱深的知識將與人類本身造成了疏離,如此的物化知識將不具有任何的精神意義……而哲學思考便是把疏離的知識回歸於人類本身,重新回歸到追求智慧的方向。

哲學理論[ | ]

  • 利他主義
  • 反現實主義
  • 佛教哲學
  • 儒家思想
  • 享樂主義
  •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理想主義
  • 非現實主義
  • 邏輯正確主義
  • 悲觀主義
  • 乐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義
  • 理性主義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客觀唯心主義
  • 主觀唯心主義
  • 非理性主義
  • 斯多噶主義
  • 存在主義
  • 形而上學
  • 功利主義

哲学分支[ | ]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 哲学史
    • 东方哲学史
      • 印度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伊斯兰哲学
      • 日本哲学
    • 西方哲学史
      • 古希腊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
      • 俄国哲学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
    • 生存哲学
    • 分析哲学
    • 人文哲学
    • 解释学
    • 符号学
    •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
    • 医学伦理学
    • 教育伦理学
    • 政治伦理学
    • 家庭伦理学
    • 生命伦理学
    • 生态伦理学
  • 美学
    • 美学史
    • 艺术美学
    • 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 现象学
  • 过程哲学
  • 知识论
  • 死亡哲學
  • 人生哲學
  • 法律哲學
  • 心靈哲學
  • 當代英美哲學
  • 比較哲學
  • 當代法國哲學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 ]

  • 宗教哲学
  • 政治哲学
  • 法律哲學
  • 物理哲学
  • 天文哲学
  • 化学哲学
  • 语言分析哲学
  • 佛教哲学
  • 教父哲学
  • 教育哲学
  • 語言哲學
  • 自然哲学
  • 经济哲学
  • 同一哲学
  • 思辩哲学
  • 生物学哲学
  •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历史哲学
  • 易学
  • 经学
  • 玄学
  • 灵源泛哲学体系

哲学命题[ | ]

  • 本原
  • 自由意志
  • 决定论
  • 因果律
  • 随机性
  • 白马非马
  • 百姓日用即道
  • 悖论
  • 变化日新
  • 辩者二十一事
  • 仁为万物之源
  • 体用一源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天道自然
  • 万物皆备于我
  • 物极必反
  • 心统性情
  • 心无本体
  • 新故相除
  • 形质神用
  • 性即理
  • 性日生日成
  • 一分为二
  • 一物两体
  • EPR悖论
  • 坚白相盈

注釋[ | ]

  1. 哲學的定義為:「1.智慧或知識的源頭、熱愛,或對此之追尋;2.對行為、思考、知識和宇宙的本性等的原則的理論或邏輯分析。」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Second College. 
  2. Blackburn, Simon. "Philosophy",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Cua, Anthony S. "Emergenc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Chinese Philosophy. 

参见[ |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