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box/core
|type = style |image = File:Text document with red question mark.svg |smallimage = File:Text document with red question mark.svg |imageright = |smallimageright = |class = ambox-style |style = |textstyle = |smalltext = |talk = |issue = {{#if:|| }}此条目已列出参考文献,但因为没有文内引注而使来源仍然不明。 |fix = {{#if:|| }}请通过加入合适的行内引用来改善这篇条目。 |date = 2012年2月1日 |info =
}}
Bbrother | ||
---|---|---|
bbrother台湾本土涂鸦客 bbrother台湾本土涂鸦客 | ||
艺人或艺术家 | ||
国籍 |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华民国 | |
出生 | 1982年9月3日 台湾 台湾台北市 | (42岁)|
教育程度 | 伦敦大学金匠学院 | |
出道日期 | 2005年 | |
网站 | bbrother网站 |
Bbrother(1982年-),是台湾本土的涂鸦艺术家。Bbrother的号称,取自欧威尔小说《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Big Brother)。自2005年开始涂鸭,Bbrother充满政治意识的模板大量出现在台北街头,内容从反全球化、反威权、反战到声援杨儒门、挺乐生等。并数度为媒体焦点与话题人物。其早期以模板为主的创作方式,因风格雷同英国艺术家Banksy而饱受批评,[1]直到08之后Bbrother转为以结合传统艺术手法的多彩水墨涂鸦,才逐渐建立个人风格。 08年Bbrother受邀参与台北双年展,进入主流艺术圈。
上山打游击[]
2005年,于国立政治大学就读时期,他与四名广告系同伴成立“上山打游击组织”,在校园及周遭从事不同形式涂鸦的实验,奠立他主要以模版创作的表现手法。上山打游击的涂鸦行动在政大的猫空版引起广大争议,政大传播学院因涂鸦行动,而开了四场“游击打到了谁?”公开讲座。[2]
他的涂鸦不强调表现性,而注重影像与地缘的关系,使影像入侵城市环境变成一种“事件”,一种对空间权力关系的错置与干扰。他通常把照片或图片转成数位档案,在电脑中修改后转换为模版,再拿到街头进行涂鸦。例如“亲朋好友系列”(2006)将身边亲友的影像,涂鸦在日常出没场景的墙面或水泥支柱上,让极为私密的个人形象和公共场域互相对话。其他如“老照片系列”(2006),就取材台湾名摄影家张照堂、谢春德、刘振祥等人拍摄的老照片,改造为模版后,呈现在社区、废墟、都会边缘等场所,探讨历史影像与地方性的问题[3]。
Bbrother也是激进社会运动的活跃份子,曾参与乐生疗养院抗争事件、反全球化、反战、声援“白米炸弹客”杨儒门等。他将这些反抗活动的影像,展现在“斗争系列”(2006)等创作中,使涂鸦成为“能见度政治”的都会策略媒体。他也使用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的手法,将主流媒体与大众文化的影像,挪用、拼贴、拟讽后,重新呈现在日常空间中,这出现在他的“游击组织”时期,最近的“奇观系列”(2008),更将报章杂志中凶杀案件现场模拟的影像,转移到都会空间成为社会奇观的极度外在化[4]。
华山事件[]
于2006年,文建会控告Bbrother与八名共犯进入华山文化园区涂鸦并损毁一级古迹乌梅酒厂,因此与而与官方体制发生冲撞,此为“华山涂鸦事件”(2006)。面对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Bbrother发表声明并发起网络联署,批评起诉的文建会具有两套标准。[5]包括文化界与艺术界有三百多名学者与艺术家表达声援。文建会主委邱坤良与Bbrother会见并表达善意,并撤消告诉。同年,他受邀参加了国立台湾美术馆举办的“CO6台湾前卫文件展”,在路边放置十个假电箱,让人涂鸦,再将这些电箱搬入美术馆展出。他的作品成为测试无政府式的街头政治与艺术介入,如何与官方机制互动的实验。事件之后,Bbrother也遭受批评其与体制的妥协。[6]
台北双年展[]
2008年台北双年展,Bbrother为参展艺术家之一,以作品“墙之外”参展,用喷漆、炭笔、模版,在北美馆展厅绘制一幅长18米、高4米的大型迷彩壁画,伪装创作出类似军事防御的墙。在这片类似军事防御的墙上,Bbrother将自己过去街头作品的元素一举呈现,却又显得无法辨识。而原本习惯在街头与涂鸦不期而遇的观众,在美术殿堂里乍见涂鸦,也有着不知置身何地的恍惚感,透露出作品与场所、观众之间的张力。为台湾首名进入美术馆的涂鸦客。[7]
街头行动[]
- 废墟行动:继政大上山打游击之后,上山打游击成员占领位于台北市爱国西路上的废弃台银宿舍(2006-2007)。以类似占屋的方式搞“废墟占领”,除了尝试群体生活与创作外,花更多时间的是克服现实环境的问题,整理环境、弄发电机、跟管区斡旋、与游民建立关系,出入口被封死,再找其它地方钻进去。“废墟”曾集结了40几位不同领域的年轻创作者出没。在数次被警方与官方驱逐之下,废墟行动逐渐终结,现台银宿舍为停车场。[8]
- 以物易物市集:于废墟行动解散之后,数Bbrother与朋友们在汀州路台铁旧宿舍办了第一次“以物易物市集”,但被台铁员工及警察以“侵占国家财产”为由被迫中止;之后,他们又在公馆行人天桥、师大路小公园等地办了几次,企图以非正式经济活动,将占领行动延伸到城市各角落。[9]
资料来源[]
- ↑ 游威. 涂改过的耐吉T恤,比正版卖得更好:Bbrother与涂鸦二三事. 典藏‧今艺术. 2007: 73
- ↑ 张世伦 涂鸦人Bbrother的空间占领行动 2006年 台湾光华杂志 十月:72
- ↑ 08台北双年展网站. http://www.taipeibiennial.org/2008/TBArtists/ArtistContent.aspx?Language=iWtQXTY5yerWZqo3gg8/BL9NEiKjGqNL&cid=iWtQXTY5yerok21fso3mo+VLQluxDAZx, 2008/09/13更新
- ↑ 08台北双年展网站. http://www.taipeibiennial.org/2008/TBArtists/ArtistContent.aspx?Language=iWtQXTY5yerWZqo3gg8/BL9NEiKjGqNL&cid=iWtQXTY5yerok21fso3mo+VLQluxDAZx, 2008/09/13更新
- ↑ 联合晚报社论. http://doveman.pixnet.net/blog/post/2748693-%E9%97%9C%E9%8D%B5%E4%B8%8D%E5%9C%A8%E8%A9%B2%E4%B8%8D%E8%A9%B2%E5%A1%97%E9%B4%89, 2006/10/16更新
- ↑ 苦劳网评论. 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19815, 2006年十月十九日更新
- ↑ 陈歆怡. 台北双年展,用艺术包围城市. 台湾光华杂志. 2008年. 十月:54
- ↑ 游威. 涂改过的耐吉T恤,比正版卖得更好:Bbrother与涂鸦二三事. 典藏‧今艺术. 2007: 73
- ↑ Bbrother. 一起活在墙上. 台湾. 原点出版. 2008: 124
参考文献[]
- 黄柏尧. 街头涂鸦的日常生活研究:以台北市西门町为例. 国立政治大学, 2006年
- 黄海鸣, 涂鸦艺术的不同价格与价值-从华山文化园区的涂鸦事件谈起, 今艺术, 2006
- 毕恒达, 郭一勤, 夏瑞媛. 台湾的街头涂鸦文化,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第七十期, 2008
- 毕恒达. 涂鸦鬼飞踢, 台北: 远流出版社. 2011年
著作[]
Bbrother. 一起活在墙上. 台湾. 原点出版. 2008年. ISBN 986841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