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 维基
Advertisement

透视分三种: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

线透视[ | ]

线透视是一种把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方法,使观看的人对平面的画有立体感,如同过一个透明玻璃平面立体的景物。透视画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几个要素为:

  • 原线:和画面平行的线,在画面中仍然平行,原线和地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倾斜的,在画面中和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变,互相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中仍然互相平行,离画面越远越短,但其中各段的比例不变;
  • 变线:不与画面平行的线都是变线,互相平行的变线在画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个灭点集中,消失在灭点,其中各段的比例离画面越远越小;
  • 灭点包括四种:
    • 焦点,是作画者和观众看的主要视点,与地面平行,与画面垂直的线向焦点消失;
    • 天点,画中近低远高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天点集中消失,天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 地点,画中近高远低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地点集中消失,地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 余点,与地面平行,但与画面不垂直的线向余点集中消失,余点有许多个,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每个和画面不同的角度都有一个不同的余点。

当画家平视时,焦点和余点都处于地平线上,仰视图焦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焦点向地点靠拢,余点始终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在绘画中有几个常用的透视法,可将三维实际物体或景物描绘在二维图面上,并表现出三维景物的立体感与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

  • 交点透视法(或称直线透视法Linear perspective):以景物中的天花板、墙角、地砖、壁柱连线、桌椅左右边线、窗框上下边线或斜角阴影边线等的假设延长线,相交于画面深处消失的一点,营造出景观深入的感觉。[1]
  • 前缩透视法(foreshortening):完整的说法是:“正前缩距透视法”。前缩是指所描绘的物件或肢体,是在作者或观者眼睛的正前方或微侧方,描绘时因二维平面(x和y轴)的画面本来就没有第三维(z轴)的深度,所描绘物件、肢体的立体感及实际的长度,因被压挤叠缩在较短的画面视觉深度空间中。最常见的例子是漫画中要表现拳头对我们的正拳攻击,拳头被特写夸大,前臂缩小变短。。[2]
  • 仰视角透视画法(sotto in su):意大利文中sotto in su意指“由下往上”,多指平面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前缩透视法,创作出视角由下往上仰观建筑、人物、物件等艺术品的逼真效果,与艺术品正对面视角画法相反。古罗马壁画在某种程度上也应用此手法,但最常见于文艺复兴时期以降的西方艺术。此法通常用于天花板壁画,墙面高处的壁画,以及其他应从下往上观赏的绘画或浅浮雕。部分“仰视角透视画法”描绘会以“蛙眼透视画法”或“虫瞻透视画法”来绘制,仿佛观者躺卧在地板向上观看。[3]


散点透视[ | ]

西方绘画只有一个焦点,一般画的视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视域角度过大的景物则不能包括到画面中,如同照相。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即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焦点,如同一边走一边看,每一段可以有一个焦点,因此可以画非常长的长卷或立轴,视域范围无限扩大。

空气透视[ | ]

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的颜色。

隐没透视[ | ]

用物体清晰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

参考[ | ]

透视技法入门 椎名见早子 著 枫书坊出版

  • 《达·芬奇论绘画》第三篇《透视学》(意)列奥纳多·达·芬奇著;戴勉编译 朱龙华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ISBN 7563338489
  • Perspectiva de Las Meninas
  • El punto de fuga de la Puerta de cuarterones de Las Meninas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