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流士 | |
---|---|
File:Jean sibelius.jpg | |
全名 |
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 Jean Sibelius |
出生 |
1865年12月8日 海门林纳 |
逝世 |
1957年9月20日 耶尔文佩 |
代表作 | 七部交响曲,交响诗《芬兰颂》《传奇》《波希奥拉的女儿》《大洋之女神》《夜骑与日出》《塔皮奥拉》,管弦乐《卡累利亚组曲》《列敏 凯宁传奇曲四首》(包括《图翁涅拉的天鹅》)《悲伤圆舞曲》(出自戏剧配乐《库奥莱玛》),小提琴协奏曲,戏剧配乐《暴风雨》 |
西恩·西贝流士(芬兰语: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芬兰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
生平[]
西贝流士出生在芬兰海门林纳,父亲为一名医生,但在他3岁时便因长年照顾饥荒灾民而惹上伤寒而过身,后随母亲回娘家生活[1]。因历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异,西贝流士自少便在瑞典语的环境下长大,反而是后来因想考进一所能直升中学的芬兰语学校,才开始学习芬兰语。[2]
童年时期外婆为西贝流士提供了不少学习音乐的机会,转入芬兰语学校后,西贝流士开始学习小提琴,亦参与了学校的乐团训练,也开始写了一些小品乐曲[3],中学毕业后,他考进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法律,同时也获特别安排,于赫尔辛基音乐学校(今西贝流士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师随韦格流士学习作曲;华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学习小提琴。西贝流士对音乐的兴趣与日俱,最后决定留在赫尔辛基音乐学校学习。24岁时赴柏林和维也纳深造。三年后回芬兰作了第一首音乐诗《萨迦》(“传奇”),立即轰动。1899年,他创作了著名的《芬兰颂》。西贝流士不喜欢城市的喧嚣,而选择居住在乡村,靠政府的年金过著舒适的创作生活。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术。1926年后,基本停止了创作活动,其原因成为音乐史上的未解之谜之一。
著名作品[]
- 《芬兰颂》—西贝流士的代表作;
- 7首交响曲,其中第2号交响曲 (西贝流士)为最常演奏;
- 《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流士)》,唯一的协奏曲,但亦是一首非常热门的音乐会曲目,被誉为继贝多芬、孟德尔逊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四大小提协奏曲”;
- 《卡累利亚组曲》;
- 《蓝敏凯宁组曲|Lemminkäinen Suite》,当中的《图翁内拉的天鹅》以英国管作为独奏乐器而经常被单独演奏;
- 《忧郁圆舞曲》,选自剧乐《库欧雷马》,与《图翁内拉的天鹅》一样,常被单独演奏;
- 《波希奥拉的女儿》;
- 《塔皮奥拉》,西贝士流封笔的最后主要作品。
音乐[]
西贝流士的创作重心是管弦乐作品。他善于使用管乐器营造出阴郁,幽森的气息,令人联想到芬兰的自然风景,同时也善于表达雄壮,恢弘的音乐效果。虽然许多人将他归类在民族乐派下,在音乐语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义风格,但后期部分作品的和声有所突破。西贝流士是一位较为保守的作曲家,其优秀作品虽然数量较多,水准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别是非管弦乐作品则多数属于沙龙音乐性质,意义不大。
评价[]
西贝流士的音乐对英国和美国作曲家影响尤大,在英美两国他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当代作曲家。许多英国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尔兰等都曾模仿西贝流士的创作风格。另外,勋伯格也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交响曲作者。但是,随著浪漫主义的退潮,对西贝流士的评价也逐渐归于理性化。
轶事[]
一款著名的作曲软件“Sibelius”以西贝流士的姓氏命名。
参见[]
-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外部链接[]
- 聆听西贝流士的音乐片段
- IMSLP 免费的西贝流士作品曲谱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