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拉琪(Collage),這個名詞的真正意義是為使用膠或漿糊把實物貼在畫面上的一種特殊技法的意思,並有其獨自的繪畫意義。
该手法是由1911年勃拉克所創造,由1919年於德國的包浩斯(Bauhaus)的格羅比斯(Walter Gropius)教授所提倡,其後推展到美國和日本等國。相當於中國的「貼糊畫」,日本的「張付」,因有其獨特的繪畫意義,所以與兒童初學習圖畫之「剪畫」「貼畫」不同。
常用材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貼紙」或貼「粗砂」、「木片」、「五金」、「鏡片」、「線」等
感觀效果[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使鑑賞者得不到要領,費解又覺奇異。讓觀賞者有「那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存在?有什麼作用呢?」等的思考。
派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立體派[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以發揮與保存繪畫的技巧與內容為主,把一切事物破壞,然後再組合,提高繪畫上的造型意義,色彩的變化,注重對象「質感」的表現,以期捕捉到繪畫的效果,提高畫面效果,有其繪畫價值。最常貼上張的紙或報紙。立體派鼻祖為世界著名的畫家勃拉克(Georges Braque)1911年因受壁紙的靈感而流傳至今的。
超現實派[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為建設性的含有文學意義的一種藝術,主要在於提高文藝的效果,擬藉貼在畫面上物質,形成一種語言,以構成一種文學的內容,或把畫面變為造型的或裝飾方面的作用。其黏貼的要素,恆能在畫面上佔有一種作為對象的位置。形式與主題其意義皆因所貼的物質而有所不同。為畫面上的構成美的發展。
外部链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40x40px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珂拉琪 |
社区内容除另有注明外,均在CC-BY-SA许可协议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