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 维基
Advertisement

现象学m:w: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奠基于1900年,胡塞尔深受波查诺(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时空与个人之绝对、又普遍的客观存在者--的理念的影响,而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胡塞尔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标志是《逻辑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这本书是近当代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为哲学的发展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开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汇集到“回到事物本身”(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盖格(Moritz Geiger)、亚力山大·普凡德尔(Alexander Pfaender)、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奥斯卡·贝克(Oscar Becker)、特奥多尔·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还有大批哲学家,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家,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现象学的很大影响,其中就包括萨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伽达默尔等等巨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象学通过他们的演绎发展,仍然活跃于当代的思想界,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现象学强调对直接直观和经验感知的区分,认为哲学(或至少是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且在直观中获得对本质的认识。如胡塞尔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创刊号的前言中所称: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即从直接直观和先验本质中提取知识的途径。海德格尔在1925年的“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中便指出了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并确信,“现象学发现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那些实际获得的、可估价和可批判的结果,而是在于它就是对哲学中的研究可能性的发现。

并且在方法之外,现象学在研究物件上找到了连接心理学和逻辑学的中间地带,为“纯粹逻辑学”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径上,现象学找到了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的一条道路,被胡塞尔本人称为“先验的经验主义。

代表思想家 胡塞尔 Husserl, 1859-1938:胡塞尔提出一个口号:返回“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到意识领域,丢开通常的思惟方式,采取“m:w:zh:还原法”对于我们通常的判断“悬置”起来,“加上括号,存而不论”,如此才能直觉到纯意识的本质或原型,发现意识中的基本结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有关某对象的意识。 茵加登 R. Ingarden, 1893-1970:茵加登认为作品是种独特的存在,既非实在的客体,也非观念客体,而是一种纯意向性的客体。透过审美经验,在欣赏者欣赏或阅读过程中对于审美对象的观照过程,使审美经验“预备情绪”,继而使审美对象形成。茵加登的美学对于后起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语意学、分析哲学等,都发生过影响,是种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他突出了欣赏者参与艺术作品创造的能动作用,对后来的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也有重要影响。

参阅[ |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