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 维基
Advertisement
File:Sambaballen.JPG

沙槌

沙槌(圖皮語:maraca(s)),是一種敲擊樂器,屬於體鳴樂器,沿自南美洲哥倫比亞。大概已有超過1500年的歷史。除哥倫比亞外,在不少的南美國家都可以找到相近的古代沙槌證據。包括有牙買加委內瑞拉古巴特立尼達島等。[1]

在華文地區,「沙槌」亦可寫成為「沙鎚」或「沙錘」,這是由於它的外型和中國古代的武器相近,因此最初翻譯時稱作「沙錘」,然後再經過演變,「錘」字變為「槌」,成了現時較常採用的寫法。

擊木一樣,沙槌較常以一對演奏,但單使用一隻亦可以。

構造[ | ]

古代的沙槌是把一些果實-通常為葫蘆或瓢瓜,採摘後曬乾,讓內裏的水份蒸發及果肉收縮乾化後,剩下果實的種子留在瓜囊內。經過搖晃後種子和果壂互相撞擊,產生幼細但密集的聲響。再加上手把,便成了現今沙槌的雛形。

現時所製造的沙槌,仍有相當部份是使用果實曬乾而成,但所用的果實則多樣化,例如椰子、金瓜等,只要是呈橢圓體而果壁在曬乾後不會容易弄破的就可以了。除了果實外,現時亦有以塑膠或金屬為外殼的。前者可以大大減低成本,後者則可避免易損壞的問題。至於樂器內的發聲體,現時已改由其他材料來代替果實種子,如膠粒、金屬砂、豆類等等,這樣可以確保樂器能演譯不同音量的效果。

沙槌和椰鈴en:shekere鐵沙鈴的前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唯一的分別是椰鈴外圍會多加一層網狀的發聲物,而裏面的果實則可有可無。形成了沙槌的撞擊的聲音在內,而椰鈴則以外為主的差別。

演奏方法[ | ]

手只持樂器的手柄部份,盡量不要觸及發聲體。主體朝上向外,約成30-45度。演奏時,靠手腕推向外的扭動來搖動樂器,從而令樂器裏面的發聲物撞擊而發出聲音。

注釋[ | ]

  1. Mendes, J. (1986). Cote ce Cote la: Trinidad & Tobago Dictionary. Arima:Trinidad, p. 135.

br:Maracas bg:Маракаси ca:Maraques cs:Rumba koule de:Maracas en:Maraca et:Marakas es:Maracas eo:Marako eu:Maraka fa:ماراکاس fr:Maraca gl:Maraca ko:마라카스 it:Maracas he:מאראקס lb:Rumba-Rëselen hu:Maracas nl:Maracas ja:マラカス pl:Marakasy pt:Maraca ru:Маракас (музыкальный инструмент) sl:Marake fi:Marakassit sv:Maraca th:มาราคัส tr:Marakas uk:Маракаси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