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 维基
Advertisement

{{Ambox/core

|type = content
|image = File:Tango-nosources.svg
|smallimage = File:Tango-nosources.svg
|imageright = 
|smallimageright = 
|class = ambox-content 
|style = 
|textstyle  = 
|smalltext  = 
|talk = 
|issue = {{#if:||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fix = {{#if:||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date = 2011年7月20日 |info =

}}

File:Flexatone Apr2005.jpg

彈音器

彈音器英語flexatone),是一種20世紀初才出現的敲擊樂器,屬於體鳴樂器,由於它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所以它和定音鼓木琴鐘琴顫音琴一樣,都是歸類為「有音調敲擊樂器」(Tuned Percussion)。它最先於1922年1923年英國申請專利註冊;到了1924年亦於美國申請了專利註冊。

英文「flexatone」其實是一個組合字,拆開便成為「flex-a-tone」,亦即是透過對金屬片的收縮(flex),便可隨意地改變音高的意思。

構造[ | ]

彈音器共可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是一個呈倒等腰三角形的金屬支架,底邊朝上。支架是讓演奏者用手持着。

第二部份是一塊同樣近似倒等腰三角形的金屬片,尾部的一小部份屈摺成直角,並鑲在金屬支架的底邊。

最後是燒烙在金屬片頂部兩側的兩個小音槌,由以金屬幼條連接木製槌頭所組成。當演奏時,兩邊的音槌輪流敲打金屬片而發出聲響。

發聲原理及演奏方法[ | ]

Sound of a flexatone
Playing 1

播放此檔案時有問題?請參閱媒體幫助
Sound of a flexatone
Playing 2

播放此檔案時有問題?請參閱媒體幫助
Sound of a flexatone
Playing 3

播放此檔案時有問題?請參閱媒體幫助

彈音器和樂鋸(music saw)的發聲原理是相同的。樂手透過改變金屬片的擴張度來調節音高,當木槌敲打時,金屬片由於不同的弧度令,令到所產生的波幅也不同,因而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

演奏時,樂手用手指及手掌持着金屬支架,金屬板向外的部份朝向自己,把姆指放在金屬片的頂尖位置。通過姆指的按壓和放鬆,便可以調節不同的音高;再配合手腕的前後搖動,帶動兩側的音槌互相敲打金屬片,從而產生如滾奏的持續音。另外,瞬時改變對金屬片的壓力,更可製造出上、下行滑音的效果。

運用[ | ]

由於彈音器是20世紀的產物,在樂隊上的運用並不算太多,只會在一些近代的作品才會用上。雖然它能產生不同的音高,理論上是可以如其他有音高敲擊樂器一樣,能演奏旋律樂句。可是又由如它只靠樂手的壓力控制音高,穩定性不夠強,而且每一個彈音器都有獨特的音域和聲量,同一個音在不同的彈音器所按壓的位置都不盡一樣,因此

蘇聯作曲家哈察都量的《鋼琴協奏曲》中第二樂章曾經有一段相當著名的彈音器旋律。亦是這件新樂器最先應用在管絃樂團中。可是現今大多數的版本都將這段刪去(甚至是全首樂曲都棄用),原因就是無法控制它每一次都能奏出相近的效果。

相比哈察都量,其他作曲家當運用時,則主要是取其音樂效果多於音高。以下列舉有使用彈音器的作品:

  • 荀白克:《摩西與亞倫》、《管絃樂變奏曲》
  • 康奈格《安提岡尼》
  • 恩斯特·克熱內克:《強尼起奏》
  • 蕭士達高維契:《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鼻子》
  • 舒尼格:《皮爾金》、《安魂曲》、《中提琴協奏曲》、清唱劇《浮士德》
  • 埃爾文·舒爾霍夫:《第1號交響曲》
  • 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第1號交響曲》
  • 索菲婭·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麗娜:《太陽頌》
  • 利格第:《鋼琴協奏曲》、《滅絕大師》

電影配樂亦不時能聽到彈音器的聲音,以製造恐佈、鬼魂、幽靈或陰深的效果。流行音樂中亦會以彈音器製造滑音或震音的聲效。

注釋[ | ]

bg:Флексатон de:Flexaton en:Flexatone es:Flexatono fr:Flexatone it:Flexatone ja:フレクサトーン pl:Fleksaton ru:Флексатон sl:Fleksaton uk:Флексатон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