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 维基
注册
Advertisement

{{Ambox/core

|type = style
|image = File:Text document with red question mark.svg
|smallimage = File:Text document with red question mark.svg
|imageright = 
|smallimageright = 
|class = ambox-style 
|style = 
|textstyle  = 
|smalltext  = 
|talk = 
|issue = {{#if:||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fix = {{#if:|| }}请通过加入合适的行内引用来改善这篇条目。
|date = 2014年8月7日
|info = 

}}

肖邦
File:Frédéric Chopin by Bisson, 1849.png
全名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出生 1810年3月1日(1810-03-01)
波兰华沙
逝世 1849年10月17日(39歲)
法国巴黎
所屬時期/樂派 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 钢琴独奏曲
代表作 21首夜曲,27首练习曲,24首前奏曲,58首马祖卡,20首圆舞曲,17首波兰舞曲,两部钢琴协奏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波兰语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年他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週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22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早年[ | ]

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由於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已不复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参见瓜分波兰)。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時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技巧。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巴黎的生活[ | ]

移居到巴黎后,肖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卡尔克布雷纳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肖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肖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肖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用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間蕭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费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蕭邦、希勒還有門德爾松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并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与乔治·桑的恋情[ | ]

File:Die junge George Sand.jpg

乔治·桑

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Solange移居西班牙馬略卡島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馬略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馬略卡,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馬略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英年早逝[ | ]

File:Chopin Grave Grab Pere Lachaise.JPG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中的肖邦墓

File:Pillar containing Chopin's heart.JPG

华沙圣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心脏(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

File:Chopin zelazowa wola.JPG

位于Żelazowa Wola的肖邦纪念雕塑,由约瑟夫·高斯瓦夫斯基设计

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蘇格蘭,本打算11月在伦敦再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肖邦却突然中止了演出。他说自己在钢琴上看到了幻象,不得不离开以平静情绪的波动[1] 。研究者指出这是颞叶癫痫的症状[2] 。1849年他的肺結核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为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送葬进行曲。雖然蕭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甕裡並移到華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裡。柱子上刻有聖經馬太福音6章21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蕭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裡,依然鮮花不斷。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作品[ | ]

File:Eugène Ferdinand Victor Delacroix 043.jpg

蕭邦的經典肖像畫歐仁·德拉克羅瓦

肖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頗為艱深,但是他從來不會以炫技為最終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詩意和細膩的情感。

独奏曲[ | ]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蘭舞曲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约翰·菲尔德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略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27首钢琴练习曲,作品Op.10和Op.25各12首,新练习曲3首,一直是历代钢琴家和音乐学生必须的练习和钢琴技巧的里程碑,被众多钢琴家演奏和录制。

奏鸣曲[ | ]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送葬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调性,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 ]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 除了协奏曲外,肖邦还作有几首钢琴与乐队的单乐章作品,如op2,op13,op14,op22。

代表作品[ | ]

File:Chopin polonaise Op. 53.jpg

肖邦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作品53號)樂譜手稿,作於1842年。

肖邦共發表編號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後發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較有名的:

  • 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op.18
  • 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又稱“一分鐘圓舞曲”
  • 升C小調圓舞曲
  • 降A大調圓舞曲《離別﹑告別圓舞曲》,op.69 no.1
  • 降G大調圓舞曲,op.70 no.1
  • A大調波蘭舞曲《軍隊》,op.40 no.1
  • 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op.53
  • 降E大調夜曲,op.9 no.2
  • 升F大調夜曲,op.15 no.2
  • 降B小調夜曲,op.9 no.1
  • 降A大調夜曲,op.32 no.2
  • 第二十三號瑪祖卡舞曲
  • 第四十四號瑪祖卡舞曲
  • C小調練習曲《革命》,Op.10 no.12
  • E大調練習曲《離別﹑離別曲﹑悲傷練習曲》
  • 第一號敘事曲,op.23
  • 第一號詼諧曲,op.20
  • 第七號前奏曲,op.28 no.7
  •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纪念[ | ]

為了紀念蕭邦波兰华沙每五年舉行一次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蕭邦逝世後,以下以其名命名:

  • 小行星蕭邦3784(Asteroid 3784 Chopin)
  • 华沙弗雷德里克·肖邦机场

参见[ | ]

  •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 李斯特

参考文献[ | ]

  • Krystyna Kobylańska: Frédéric Chopin. Thematisch-bibliographisches Werkverzeichnis, Henle, München 1979, ISBN 3-87328-029-9
  • Maurice John Edwin Brown: Chopin. An index of his work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2.Aufl., Macmillan, London 1972, ISBN 0-333-13535-0 / Da Capo Press, New York 1972, ISBN 0-306-70500-1
  • Józef Michal Chomiński, Teresa Dalila Turlo: A catalogue of the works of Frederick Chopin, Polskie Wydawnictwo Muzyczne (PWM), Kraków 1990, ISBN 83-224-0407-7
  • Tadeusz A. Zielinski: Chopin. Sein Leben, sein Werk, seine Zeit, Lübbe, Bergisch Gladbach 1999, ISBN 3-7857-0953-6
  • Camille Bourniquel: Frédéric Chopin. Mit Selbstzeugnissen und Bilddokumenten, Rowohlt, Reinbek 1994, ISBN 3-499-50025-6
  • Benita Eisler: Ein Requiem für Frédéric Chopin, Blessing, München 2003, ISBN 3-89667-158-8
  • Krystyna Kobylańska: Frédéric Chopin – Briefe, S. Fischer, Frankfurt/M. 1984, ISBN 3-10-010704-7
  • Jim Samson: Frédéric Chopin, Philipp Reclam jun., Stuttgart 1991, ISBN 3-15-010364-9
  • Hans Werner Wüst: Frédéric Chopin – Briefe und Zeitzeugnisse, Ein Portrait, Bouvier, Bonn 2007, ISBN 978-3-416-03164-6
  • Jim Samson: Chop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6, ISBN 0-19-816495-5
  • Jeremy Siepmann: Chopin: The Reluctant Romantic. Victor Gollancz, London 1995. ISBN 0-575-05692-4

注释[ | ]

  1. Sara Reardon. Frédéric Chopin's 'Madness' Diagnosed. ScienceNOW. 24 January 2011 [2011-01-25]. 
  2. Manuel Vázquez Caruncho; Franciso Brañas Fernández. The hallucinations of Frédéric Chopin. Med Humanities. 24 January 2011 [2011-01-25]. doi:10.1136/jmh.2010.005405. 

外部連結[ |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