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Barro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富丽堂皇的宫廷里奢华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十七、八世纪宫廷乐师所写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所需而做,为了炫燿贵族的权势以及财富,当时的宫廷音乐必定得呈现出炫燿的音乐以及不凡的气度,以营造愉悦气氛。[1]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于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致。
通奏低音及即兴创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并且管弦乐团编制尚未标准化。
主要作曲家[]
意大利:
- 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 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国:
-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法国:
- 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 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国:
- 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音乐创作[]
巴洛克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心以贵族的宫廷、私人组织的学会以及天主教教会为主,其中又以宫廷最具影响力。此时期的音乐创作除了适合在宫廷里演奏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还有贵族沙龙里带有私密气氛的小规模乐器奏鸣曲(Sonata);弥撒、神剧、受难曲以及丰富的管风琴曲目,令教堂充满了圣神的光彩;另外,歌剧在威尼斯快速兴起,藉著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将情感抒发到最高点。音乐创作从此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1]
乐器作品的类型[]
当时富有的贵族大多都拥有专属的乐团,以便在宫廷中娱乐宾客,而变化多样又音乐宽广的乐器曲就广受青睐。乐器曲崛起后,音乐的创意更有了发挥空间,音乐家开始发展出不同的乐曲类型:[1]
创作技法[]
- 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
- 顽固低音(basso ostinato)
- 复格(fugual polyphony)
- 竞奏(concertato medium)
- 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音乐史与欣赏:杨沛仁著,2001年,初版,美乐出版社 ISBN 9789578442528
参见[]
- 巴洛克建筑
- 巴洛克艺术
- 洛可可艺术
- 音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