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 维基
Advertisement

一、 中西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

唐宗海著《中西匯通醫術五種》[ | ]

認為:中西醫原理一致, 中醫理論包含了西醫理論,重中輕西; 唐氏本著保存和發揚中醫藥學的願望而提倡中西醫匯通,主要是以西醫印證中醫,從而論證中醫並非不科學。他認為中西醫各有長短,主張"損益乎古今","參酌乎中外,以求盡美盡善之醫學"。"摘《靈》《素》諸經,錄其要義,兼中西之說解之,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於一是"其匯通中西醫的主要學術觀點是,其一認為中西醫原理相通,並不矛盾;其二是他為維護中醫,駁斥當時對中醫的種種貶抑觀點,在主張匯通的過程中,表現了重中輕西的思想和對西醫的蔑視。

朱沛文著《中西臟腑圖象和篡》[ | ]

認為:匯通以臨床驗證為標準,綜合匯通;其學術觀點概括起來有三:其一是中西醫各有是非,不能偏主。從思想方法方面,中醫"精於窮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過,而故涉於虛"。西醫"專于格物,而短於窮理","逐物太過,而或涉於固"(《中西臟腑圖象合纂·敘》)。由此他認為應對中西醫各取其是,加以匯通。其二是中西醫有可通之點,也有不通之處,應通其可通,存其互異。他舉例說:"心所生者謂血,心所藏者謂神,華義甚確,惟洋但以心主行血,而一切知覺運動,其功皆屬之腦。故一切血病,華洋皆知治心,其一切神病,洋醫但知治腦。豈知心為藏神之舍,腦為運動之機,緣腦由腎所生,心與腎有表里交通之義,病則相連,故凡神病者,心腎兼療為允"(《中西臟腑圖象合纂·心臟體用說》)。其三是在古今評價方面比較開明。他對中醫宋代以後的發展都予以肯定,對陳念祖等"率意嗜古"之偏及王清任的臟腑記載錯誤都予以指出。此點較唐容川要進步得多。

惲鐵樵著《群經見智錄·靈素商兌之可商》[ | ]

認為:改進中醫,匯通以中醫為主。其學術觀點可綜合如下:其一,他論及了中西醫學不同的基礎和特點。他說:"西醫之生理以解剖,《內經》之生理以氣化","《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的五臟","故《內經》之所謂心病,非即西醫所謂心病"(《群經見智錄》)。指出這種學術本質上的差異,在當時應是難能可貴的。其二,他堅信中西醫學可以匯通。他說: "中醫而有演進之價值,必能吸收西醫之長,與之化合","居今日而言醫學改革,苟非與西洋醫學相周旋,更無第二途徑"(《傷寒論研究》)。1929年他在上海國醫學院的一次演講中就有鮮明的"中西醫化合是必然的趨勢"題目。這不但立場鮮明,而且眼界開闊敏銳。其三,他既堅持中醫的獨立價值,又肯定西醫的理論。他明確說:"西方科學不是學術唯一之途徑,東方醫學自有立腳點。"關於統一病名問題,他指出:"西洋醫法以病灶定名,以細菌定名,中國則以臟腑定名,以氣候定名,不可強合而為一也。"他同時認為西醫自有其先進之處,他的講演中就有明確的標題表明了他對西醫的態度。他所寫與余雲岫論戰的文章中明確指出,並不是為了反對西醫而作的。其四,他指出治醫學不應以《內經》為止境。他曾對此提出四方面理由,並主張兼通其他學科,吸收西醫之長,搞清中醫學理。 其五,主張中西匯通應以中醫為主,同時要注重實際效果。他寫《傷寒論輯義按》時,就指出:"全書生理關係以西國書為準,各方變化配合以臨床經驗為準。"《保赤新書》就用中西醫理分析兒科諸病,處方用藥不拘不泥,很為時人稱道。

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 ]

認為:中醫包括西醫之理,臨床上中西藥並用。其主要學術觀點如下: 其一,他認為西醫之理已包括在中醫理論之內,溝通中西醫並非難事。他從醫理、臨床各科病證以及治療用藥等方面,引中西醫理互相印證,加以闡發。他在書中舉例說:"中醫謂人之神明在心,西說謂人之神明在腦,及觀《內經》,知中西之說皆涵蓋其中也"。又說:"《內經》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氣返則生,氣不返則死……細繹《內經》之文,原與西人腦充血之議論句句符合。"他匯通的目的是印證中西醫理相通,中醫理論並不落後。 其二,他主張中西藥並用。這是他主張匯通的最鮮明的特點,也是他重實踐的體現。他認為中藥和西藥不應互相牴牾,而應相濟為用,不要存疆域之見。他專寫有一篇《論中西之藥原宜相助為理》的文章,認為"西醫用藥在局部,其重在病之標也,中醫用藥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標本原宜兼顧。若遇難治之證,以西藥治其標,以中藥治其本,則奏效必捷。"因此,他在臨床上經常以西藥加中藥複方治病。他極力推祟阿斯匹林的降熱作用,創有阿斯匹林麻黃湯、阿斯匹林白虎湯等方劑。在治療肺結核上,最能體現他的學術主張,他說:"西藥阿斯匹林為治肺結核之良藥,而發散太過,恆傷肺陰,若兼用玄參、沙參諸藥以滋肺陰,則結核易愈。"他的這種作法當時雖在理論上未取得論證,但其中值得思考研究的問題未必不會有重大價值。因此,他並用中西藥,重療效的觀點對後人有很大影響。總括中西醫匯通派的努力,值得肯定的是他們的願望是良好的,態度是開明的,思想較之保守派是進步的。他們的努力客觀上維護了中醫學,對中醫學在近代的生存發展是有貢獻的。但是由於當時物質和思想方面的限制,既不能認識到中西醫差異的深刻原因和本質,也無力完成匯通的目的。他們的思想導源是近代洋務派和改良派所提出的"中體西用"論。這種思想是在時代壓力下產生的,其實質仍傾向保守,不能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處理中西醫的關係。因為中西醫學不僅是兩種科學技術體系,也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表面的技術理論的差異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並不是體與用的關係,所以用"中體西用"論指導匯通,不但無法正確指導實踐,甚至也無力指出處理中西醫關係的方式和方向。

二、中醫科學化思潮[ | ]

隨著西方科學技術以及西方醫學在我國的傳播發展,在如何發展中醫學問題上,不但出現了中西醫匯通派,同時也產生了中醫科學化的思潮。持這種思想者不但人數眾多,在近代曾發表過諸多言論,而且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其間雖表面上曾出現過沉默,但是對人們思想深處衝擊極大,直到現在,人們仍不得不認真思考。 (一)中醫科學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1.丁福保 最早提出中醫科學化的口號,又是主張中醫科學化的激進派。他認為中醫必須科學化,否則便沒有出路。但是他並不否定中醫,是從保存和發展中醫的願望提出中醫科學化主張的。 2.陸淵雷 1929年與他人創辦上海國醫學院,任教務長,授《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課程。後任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創辦《中醫新生命》雜誌。新中國成立後曾主辦中醫進修班,歷任上海市衛生局中醫顧問、中醫學會主任委員等職。著述甚多,有《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陸氏論醫集》等行世。陸氏能文好辯,激烈倡導中醫科學化,在近代有較大影響。 3.譚次仲 經自修通中西醫學,譚氏性傲自負,以為當世通中西醫學者不 過3人,其中包括自己。著有《金匱削繁》《傷寒論評註》(又名《傳染病通論》)等著作問世。譚氏的《中醫與科學全書》計劃出11種,今所見者僅《中醫科學化之我見》《中藥性類概說》等。譚氏主張中醫科學化與陸淵雷態度相近,自稱為"主張中醫科學改造最力之人"。 4.其他代表人物 此時期主張中醫科學化的代表人物還有施今墨、時逸人等。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獎生,浙江蕭山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提倡革新中醫,聲名地位頗高,但畢生診務繁忙,無暇著述。現流傳之《施今墨臨床經驗集》《祝選施今墨醫案》均系門人所輯。 時逸人(1897-1965),著有《中國時令病學》《時氏內經學》《時氏診斷學》《時氏婦科學》《中國藥物學》《實用中醫內科診治手冊》等。自1919年起發表過多篇文章專論中醫發展問題,一貫主張中醫科學化,認為只有科學化才能復興中醫。 此外,何雲鶴、楊醫亞、葉橘泉、梁乃津等在當時都曾明確提出過中醫科學化的主張。

(二)中醫科學化學術思想要點[ | ]

1.以科學方式整理中醫 這是最普遍的觀點,幾乎所有主張中醫科學化的人士均贊同這一點。比如丁福保於1939年為《國藥新聲》創刊號寫的發刊詞中就說:"所謂科學化者非僅徒託空言,必求之實際。即醫說必循生理、病理學之正規,方劑須循理化學、生物學之原則……至少限度,吾新中醫界在理論方面應接納傳染病學說、內分泌說、維他命說,在治療方面應採取各種特效療法。"在此前的1934年"中央國醫館整理國醫學術標準大綱"中就曾提出:"以我國固有之醫藥學說,擇其不背於近世學理者,用科學方式解釋之","其方術確有實效,而理欠明者,則採用近世學理以證明之"。1940年,時逸人在《復興中醫之基本條件》-文中提出以科學方式整理中醫應"學說系統化、科學化", "經驗集中化、實驗化","藥物生理化、化學化","治療機械化、實際化","預防社會化、政治化"。同年,何雲鶴在《復興中醫》創刊號上發表"整理國醫學術芻議"一文,斷然提出:"改進國醫必須採用現代科學醫學之知識技能,誠屬天經地義,無可更改。"又建議,為達此目的,必須先造就一批中西兼通的師資人才。其後葉橘泉、梁乃津也都認為中醫的演進前途,必與現代科學同化,但是應注意研究中醫學的長處。

這些主張以科學方式整理中醫的人士,都是在感受到中醫與西醫相比,缺少一樣的確切性和嚴格實證性基礎上發表各自觀點的。對此,提出科學整理的目標和任務,從原則上講是不錯的,但是由於各種限制,所提出的整理方法顯然並不能實現原初的願望。

2.中醫經驗可貴,理論不科學 這是中醫科學化思潮中影響最大,也最激烈突出的一種思想觀點,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陸淵雷和譚次仲。

陸氏曾發表大量文章批判中醫理論,認為"中醫除治療方法外,其理論知識絕少,或可說是沒有可取的。用了中醫的治療方法,不用西醫的理論知識,那就成了個醫匠,不能算醫學家"。因此對《內經》基本否定,認為"《內經》非但不可作入門課本,且不可作正常科目"。他在所著《傷寒論今釋·敘例》中也明確說:"中醫取戾之道,固在醫經,不在經方","傷寒雜病之分於科學的病理上無可依據"。所以他研究傷寒以方藥為主要內容,對病因病理則利用當時西醫的細菌學說,這就是他堅持的"是以鄙人治醫取古書之事實,釋之以科學之理論"的作法。

譚次仲主張中醫必歸於科學醫之途,認為中醫玄理是萬惡之叢藪,玄理不絕,中醫必滅。其注《傷寒論》就是本著這種思想。但他肯定中醫的經驗,認為經驗是有效的,中醫完全建立於經驗;經驗是當繼續的,因經驗而之有發明是自然的無限定的;經驗是不統一的,對特異之點應以特別眼光對待。這種論點都是含有見地的認識。

近代中醫科學化是應時而興的時代呼聲,從本質上講,中醫的經驗事實是普遍而有效的,但其理論卻帶有鮮明的民族特殊性,中醫應該進行科學化整理,但是應該怎樣整理研究,其中有極為重要的科學與文化問題有待研究。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