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 维基
Advertisement

一、 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

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术五种》[ | ]

认为:中西医原理一致, 中医理论包含了西医理论,重中轻西; 唐氏本着保存和发扬中医药学的愿望而提倡中西医汇通,主要是以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论证中医并非不科学。他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以求尽美尽善之医学"。"摘《灵》《素》诸经,录其要义,兼中西之说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其汇通中西医的主要学术观点是,其一认为中西医原理相通,并不矛盾;其二是他为维护中医,驳斥当时对中医的种种贬抑观点,在主张汇通的过程中,表现了重中轻西的思想和对西医的蔑视。

朱沛文著《中西脏腑图象和篡》[ | ]

认为:汇通以临床验证为标准,综合汇通;其学术观点概括起来有三:其一是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从思想方法方面,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故涉于虚"。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逐物太过,而或涉于固"(《中西脏腑图象合纂·叙》)。由此他认为应对中西医各取其是,加以汇通。其二是中西医有可通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他举例说:"心所生者谓血,心所藏者谓神,华义甚确,惟洋但以心主行血,而一切知觉运动,其功皆属之脑。故一切血病,华洋皆知治心,其一切神病,洋医但知治脑。岂知心为藏神之舍,脑为运动之机,缘脑由肾所生,心与肾有表里交通之义,病则相连,故凡神病者,心肾兼疗为允"(《中西脏腑图象合纂·心脏体用说》)。其三是在古今评价方面比较开明。他对中医宋代以后的发展都予以肯定,对陈念祖等"率意嗜古"之偏及王清任的脏腑记载错误都予以指出。此点较唐容川要进步得多。

恽铁樵著《群经见智录·灵素商兑之可商》[ | ]

认为:改进中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其学术观点可综合如下:其一,他论及了中西医学不同的基础和特点。他说:"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故《内经》之所谓心病,非即西医所谓心病"(《群经见智录》)。指出这种学术本质上的差异,在当时应是难能可贵的。其二,他坚信中西医学可以汇通。他说: "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伤寒论研究》)。1929年他在上海国医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就有鲜明的"中西医化合是必然的趋势"题目。这不但立场鲜明,而且眼界开阔敏锐。其三,他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的理论。他明确说:"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关于统一病名问题,他指出:"西洋医法以病灶定名,以细菌定名,中国则以脏腑定名,以气候定名,不可强合而为一也。"他同时认为西医自有其先进之处,他的讲演中就有明确的标题表明了他对西医的态度。他所写与余云岫论战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并不是为了反对西医而作的。其四,他指出治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他曾对此提出四方面理由,并主张兼通其他学科,吸收西医之长,搞清中医学理。 其五,主张中西汇通应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他写《伤寒论辑义按》时,就指出:"全书生理关系以西国书为准,各方变化配合以临床经验为准。"《保赤新书》就用中西医理分析儿科诸病,处方用药不拘不泥,很为时人称道。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 ]

认为:中医包括西医之理,临床上中西药并用。其主要学术观点如下: 其一,他认为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难事。他从医理、临床各科病证以及治疗用药等方面,引中西医理互相印证,加以阐发。他在书中举例说:"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之说皆涵盖其中也"。又说:"《内经》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返则生,气不返则死……细绎《内经》之文,原与西人脑充血之议论句句符合。"他汇通的目的是印证中西医理相通,中医理论并不落后。 其二,他主张中西药并用。这是他主张汇通的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他重实践的体现。他认为中药和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不要存疆域之见。他专写有一篇《论中西之药原宜相助为理》的文章,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因此,他在临床上经常以西药加中药复方治病。他极力推祟阿斯匹林的降热作用,创有阿斯匹林麻黄汤、阿斯匹林白虎汤等方剂。在治疗肺结核上,最能体现他的学术主张,他说:"西药阿斯匹林为治肺结核之良药,而发散太过,恒伤肺阴,若兼用玄参、沙参诸药以滋肺阴,则结核易愈。"他的这种作法当时虽在理论上未取得论证,但其中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未必不会有重大价值。因此,他并用中西药,重疗效的观点对后人有很大影响。总括中西医汇通派的努力,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愿望是良好的,态度是开明的,思想较之保守派是进步的。他们的努力客观上维护了中医学,对中医学在近代的生存发展是有贡献的。但是由于当时物质和思想方面的限制,既不能认识到中西医差异的深刻原因和本质,也无力完成汇通的目的。他们的思想导源是近代洋务派和改良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论。这种思想是在时代压力下产生的,其实质仍倾向保守,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中西医的关系。因为中西医学不仅是两种科学技术体系,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表面的技术理论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并不是体与用的关系,所以用"中体西用"论指导汇通,不但无法正确指导实践,甚至也无力指出处理中西医关系的方式和方向。

二、中医科学化思潮[ | ]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以及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在如何发展中医学问题上,不但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同时也产生了中医科学化的思潮。持这种思想者不但人数众多,在近代曾发表过诸多言论,而且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其间虽表面上曾出现过沉默,但是对人们思想深处冲击极大,直到现在,人们仍不得不认真思考。 (一)中医科学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1.丁福保 最早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又是主张中医科学化的激进派。他认为中医必须科学化,否则便没有出路。但是他并不否定中医,是从保存和发展中医的愿望提出中医科学化主张的。 2.陆渊雷 1929年与他人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任教务长,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后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创办《中医新生命》杂志。新中国成立后曾主办中医进修班,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职。著述甚多,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等行世。陆氏能文好辩,激烈倡导中医科学化,在近代有较大影响。 3.谭次仲 经自修通中西医学,谭氏性傲自负,以为当世通中西医学者不 过3人,其中包括自己。著有《金匮削繁》《伤寒论评注》(又名《传染病通论》)等著作问世。谭氏的《中医与科学全书》计划出11种,今所见者仅《中医科学化之我见》《中药性类概说》等。谭氏主张中医科学化与陆渊雷态度相近,自称为"主张中医科学改造最力之人"。 4.其他代表人物 此时期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代表人物还有施今墨、时逸人等。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浙江萧山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提倡革新中医,声名地位颇高,但毕生诊务繁忙,无暇著述。现流传之《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祝选施今墨医案》均系门人所辑。 时逸人(1897-1965),著有《中国时令病学》《时氏内经学》《时氏诊断学》《时氏妇科学》《中国药物学》《实用中医内科诊治手册》等。自1919年起发表过多篇文章专论中医发展问题,一贯主张中医科学化,认为只有科学化才能复兴中医。 此外,何云鹤、杨医亚、叶橘泉、梁乃津等在当时都曾明确提出过中医科学化的主张。

(二)中医科学化学术思想要点[ | ]

1.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 这是最普遍的观点,几乎所有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人士均赞同这一点。比如丁福保于1939年为《国药新声》创刊号写的发刊词中就说:"所谓科学化者非仅徒托空言,必求之实际。即医说必循生理、病理学之正规,方剂须循理化学、生物学之原则……至少限度,吾新中医界在理论方面应接纳传染病学说、内分泌说、维他命说,在治疗方面应采取各种特效疗法。"在此前的1934年"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学术标准大纲"中就曾提出:"以我国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不背于近世学理者,用科学方式解释之","其方术确有实效,而理欠明者,则采用近世学理以证明之"。1940年,时逸人在《复兴中医之基本条件》-文中提出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应"学说系统化、科学化", "经验集中化、实验化","药物生理化、化学化","治疗机械化、实际化","预防社会化、政治化"。同年,何云鹤在《复兴中医》创刊号上发表"整理国医学术刍议"一文,断然提出:"改进国医必须采用现代科学医学之知识技能,诚属天经地义,无可更改。"又建议,为达此目的,必须先造就一批中西兼通的师资人才。其后叶橘泉、梁乃津也都认为中医的演进前途,必与现代科学同化,但是应注意研究中医学的长处。

这些主张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的人士,都是在感受到中医与西医相比,缺少一样的确切性和严格实证性基础上发表各自观点的。对此,提出科学整理的目标和任务,从原则上讲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各种限制,所提出的整理方法显然并不能实现原初的愿望。

2.中医经验可贵,理论不科学 这是中医科学化思潮中影响最大,也最激烈突出的一种思想观点,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陆渊雷和谭次仲。

陆氏曾发表大量文章批判中医理论,认为"中医除治疗方法外,其理论知识绝少,或可说是没有可取的。用了中医的治疗方法,不用西医的理论知识,那就成了个医匠,不能算医学家"。因此对《内经》基本否定,认为"《内经》非但不可作入门课本,且不可作正常科目"。他在所著《伤寒论今释·叙例》中也明确说:"中医取戾之道,固在医经,不在经方","伤寒杂病之分于科学的病理上无可依据"。所以他研究伤寒以方药为主要内容,对病因病理则利用当时西医的细菌学说,这就是他坚持的"是以鄙人治医取古书之事实,释之以科学之理论"的作法。

谭次仲主张中医必归于科学医之途,认为中医玄理是万恶之丛薮,玄理不绝,中医必灭。其注《伤寒论》就是本着这种思想。但他肯定中医的经验,认为经验是有效的,中医完全建立于经验;经验是当继续的,因经验而之有发明是自然的无限定的;经验是不统一的,对特异之点应以特别眼光对待。这种论点都是含有见地的认识。

近代中医科学化是应时而兴的时代呼声,从本质上讲,中医的经验事实是普遍而有效的,但其理论却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殊性,中医应该进行科学化整理,但是应该怎样整理研究,其中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与文化问题有待研究。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