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登录或创建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加入这个!===中國=== {{main|中國琵琶}}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於現代梨形的琵琶。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所謂「直項」,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西晋]]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 (西晉)|阮咸]]善於演奏琵琶,所以後世稱這種樂器為[[阮咸 (樂器)|阮咸]]。 現在被稱為「琵琶」的主要是[[曲項琵琶]](也有直項琵琶,如日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弦琵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隋書]]·音樂志》:「[[宇文邕|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在彈奏的,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不必像演奏傳統樂器一樣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彈撥,現時南管琵琶與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橫抱的彈奏方式。魏晉南北朝,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隋書·音樂志》:「[[龜茲]]國……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 年),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慶、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14品、15品等,现已增加到六相18品、24品、26品、28品或30品,按12平均律排列,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为音域 A-g3。常用技巧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 (乐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昭君出塞 (琵琶曲)|昭君出塞]]》等。 ====定弦==== [[File:Pipa3.jpg|thumb|240px|中國琵琶現代彈法]] 一般常用的定弦方法,由纏弦到子弦依次為「ADEA」。也有依曲子改變其定絃,如劉德海編曲的〈瀏陽河〉,其定絃為Gdea;吳俊生作曲的〈火把節之夜〉,定絃則為#FBea。 摘要: 请注意在平均律 维基上的所有贡献都将依据CC-BY-SA进行发布。 取消 编辑帮助(在新窗口中打开)